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

(本文内容的万恶之源,说完就忍不住喷射起了能指):(我想起之前写的那个垃圾说法,一张纸用过了比用之前的状态更稳定。现在想到一个新的说法,或者说进一步的结构、理论化说法:首先,意义是被建构的,所以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在某种语境下、在某个参考系下展开的,大概也就是所谓的能指的滑移;所以我之前“垃圾”说法并不妥当,一团纸往阴暗卧室内的床头一放,和颓废驼背的侧方背影,简直就是艺术(雾)取个名叫《游于道观而思者》;既然如此,不应该叫垃圾,因为垃圾不等于无意义,但是延伸下去就会改写成“无意义状态是最稳定的”。人类建构起能指语言赋予意义前他们就存在,无关意义。)

好像弄清了一个事,先引进一个例子:
买个11451.4元的hifi设备,有人就要批评了:
“智商税,为了给谁炫耀买的,这么贵能听出什么区别?”
但是人家hifi老烧富哥就反驳:
“有钱,再说我给自己买的听,给谁炫耀了?”
于是这个事情就僵持住了,接下来的对话大概就是车轱辘话或者偏离原先话题了。

由此想到这个“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假如说买这个东西,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为了向朋友a炫耀”,这样的话,那些说着“成为你自己,活出真史的自我”的鸡汤也就有点用了;
那假如说买这个,根本没想着给谁炫耀,只是自己想用,难道就成trueman了吗?在精神分析上这么一看,还是楚门。
前面所说的给朋友a炫耀,不是和实在界的朋友a直连炫耀,而是给那个小他者朋友a炫耀。小他者背后的结构性大手子机构叫啥?:还是大他者;而“自己用”也是如此。
可以这样理解哈:某新生耳机厂商,看低价耳机市场都是9.9原道,于是它想到了什么资本做局,通过找托在知乎、贴吧、酷安、什么bbs发些“真实的”“个人主观体验”“非广告”的推荐帖,也不用太多,让人有个印象就好,然后再过一段时间重复类似过程,找好时机,可能效果比直接打直球广告要好;
这样的法子类似于什么短视频、大数据推送。以为能够自由选择,摆脱了传统大他者的化身使者,但实际上还是一样,只是话语变得支离破碎,更不易让人察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非广告形态让人不会直接怀疑(意识形态操纵大手子)。
再举个例子,刚才和现在我喋喋不休叽里咕噜说一堆,要是有谁说“啊这个XXX村民(我)太想被人认可了,叽里咕噜说一堆故作高深的玩意,一看就是个自卑自负的小登”,那我肯定会不满或反驳,那么注意到这里:为什么会不满?是不是因为这个描述对我而言是“不好”的,也就是说,就算我不表现出不满,装作不在乎,是不是也表明了:作为能指的“我”从一开始就是在他者的地方虚构的、建构的,(还是那个牢镜像阶段)简单来说就是,“我”是相对于“别人”来说的,我说“我”,就是站在他者的立场说的,这个地方、这个立场也就是语言、大他者所在。

个人理解,2025/07/20


破案了🤡

让我康康!

我是一面哈哈镜,成像打到哪个坐标系就是哪个,看哪个正哪个就是正,扮演正坐标系的机构何德何能理应来评判正不正?

​其德其能其理就在于人家牛逼,干不过人家,而人家往往站在那个普遍的公认正坐标系上,而没人知道它到底正不正,因为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哈哈镜,也不知道哈哈镜的材料、结构表达式。
​那么,这整段话(所有字句),我定义其为科学理性,孰为正系乎?
​我什么也不知道,目前来看我选择的更多是对物(的像)缄口不言,可能这样便不会错,但也终究是个主体自己的事吧,而这一段话言说了,也是要被怀疑的。

这就是​梦结局吗?
仍​有待变更。
​(理论上这么下去好像便是精神病主体了,不过锚定点大抵是不会掉的,而这么下去也...下不去了,所以有时候不得不说,人始终在骗自己,但是也不知道哪里是骗的)

......

让我康康!

现在说的不少男娘其实真没有当年那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现在一些男娘本子也是。
在我看来伪娘这个概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man,不自愿地穿上女装,而不是纯粹女性服饰(一定是lgbt的阴谋
然后刚才看江鸟画的新伪娘本子😋虽然没有细描写我刚才说的那个很古典的经典伪娘形成过程,但也没有脱离,变成“后男娘时代”版的“画女硬说男”。原因就在于“男性身份没有一上来就给剥离,而是利用这一身份调了一整个剧情”。
(就是说,看本子嘛,这个行为就挺性倒错的,我也没经历过也感受不到那种砰砰的实在界性快感,于是sm这类能来狠狠的蹂躏我象征界的也就成了重点)我学精神分析就应该是干这个的

让我康康!

如果有我从小到大经历的记录,感觉这是个精神分析的好例子(不过现在不可能就是了
恋物,分离焦虑
昨晚发现兜里东西被扔了些,没什么重要的,一些碎纸和糖纸垃圾,但是一直以来就没扔;
我自己也注意到它们了,它们的历史从去年十一月左右开始,我看着也能记起来当时发生了什么才留下了这个垃圾,
其实和这个挺像的:
村民笑传之往日之影CameraCollection病 #1 - XXX村民のBlog
https://blog.khboys.cn/archives/721/

语言,文本的零碎记录(比如聊天记录),比起这些实在的,不变的实体(文本在不同时期看,有不同感受,虽然字符串不变但是我甚至无法证明其是否来自自己;但是图像可以用更确实的像去描述,至少不会像文字一样在初步理解句意时就能形成大偏差;到了碎片,它们无足轻重,却是最实在的,就像说碳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前者是用碳造的东西,随时可能因为分子运动变形,后者与其说是碳原子,更像是废墟)
有点像“被摧毁的东西不会再次被摧毁”,
他们本身形态便是垃圾,于是其外形便不重要,这正是他们垃圾形态所给予的:无需保持垃圾形态因为只要不是原始的非垃圾形态就是垃圾形态。
好了空话说到这里,这些跟精神分析关系不大只是我自己试图去解释一下给自己圆一下面子(

(我去 仔细一想 这个说法有点意思)
垃圾是什么?
一张卫生纸,
它原本没有被使用的形态不是垃圾,
但是被使用后无论是什么形态都是垃圾;
这么看,垃圾比非垃圾要更稳定,
因为怎么形变都是垃圾,(抛开垃圾制成工艺品的)
但是非垃圾只需要“被使用”就不再是非垃圾。
神人村民 垃圾学

让我康康!

网络对线骂战(排除过于模式化而缺少针对对方意义的祖宗保卫战之类的)本质上都是扣帽子
其实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你骂的那个人是你想象的对方,别人骂的你也是对方想象的你

顺便提一下,还有一种对错之争,抛开逻辑比较封闭严谨的,比如学术体系的对错讨论,大多都是围绕着,建立在道德,但道德自然不是谁都一样的,就连所谓公德在社会变迁下也会自然而然地流动变化,甚至与一些年前的观念完全相反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么看,就像两个精神病在兴奋地对话,在我们听起来毫无关系,一个说什么我爱玩O神一个说什么我想去满地拉石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不会从中得到某种快感,而是感到胸闷烦躁,但相对的,也会有不少人应该是能从这样的对线中去得到欲望的满足
就像我突然想到这个题目用一堆逗号和语法结构杂乱的句子堆砌出这段文字,应该就是我想要通过一种“啊我想的好几把透彻”的观点来帮我用“理性”来满足欲望
用精神分析更理论化的角度来看,那个被建构的随意的自我moi,说到底还是言说着/映射着大他者的欲望,我写下这个看法,但随即我也意识到这个看法是大他者之意,可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意识到“这一行为还是一样,在这套拉康精神分析体系里,这就是个套娃式的怀疑,这样的怀疑没有尽头,但是从怀疑带来的反思中能让自己意识到一些以前的观念有”必要“换一换了——包括刚才说的这一句。(大他者这个概念好像就是用某种辩证法确立出来的)

让我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