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死循环 2025/07/11
我是一面哈哈镜,成像打到哪个坐标系就是哪个,看哪个正哪个就是正,扮演正坐标系的机构何德何能理应来评判正不正?
其德其能其理就在于人家牛逼,干不过人家,而人家往往站在那个普遍的公认正坐标系上,而没人知道它到底正不正,因为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哈哈镜,也不知道哈哈镜的材料、结构表达式。
那么,这整段话(所有字句),我定义其为科学理性,孰为正系乎?
我什么也不知道,目前来看我选择的更多是对物(的像)缄口不言,可能这样便不会错,但也终究是个主体自己的事吧,而这一段话言说了,也是要被怀疑的。
这就是梦结局吗?
仍有待变更。
(理论上这么下去好像便是精神病主体了,不过锚定点大抵是不会掉的,而这么下去也...下不去了,所以有时候不得不说,人始终在骗自己,但是也不知道哪里是骗的)
观伪娘本有感 2025/07/12
现在说的不少男娘其实真没有当年那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现在一些男娘本子也是。
在我看来伪娘这个概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man,不自愿地穿上女装,而不是纯粹女性服饰(一定是lgbt的阴谋)
然后刚才看江鸟画的新伪娘本子😋虽然没有细描写我刚才说的那个很古典的经典伪娘形成过程,但也没有脱离,变成“后男娘时代”版的“画女硬说男”。原因就在于“男性身份没有一上来就给剥离,而是利用这一身份调了一整个剧情”。
(就是说,看本子嘛,这个行为就挺性倒错的,我也没经历过也感受不到那种砰砰的实在界性快感,于是sm这类能来狠狠的蹂躏我象征界的也就成了重点)我学精神分析就应该是干这个的
从卫生纸到垃圾只需一次使用,但垃圾不会成为垃圾²
如果有我从小到大经历的记录,感觉这是个精神分析的好例子(不过现在不可能就是了
恋物,分离焦虑
昨晚发现兜里东西被扔了些,没什么重要的,一些碎纸和糖纸垃圾,但是一直以来就没扔;
我自己也注意到它们了,它们的历史从去年十一月左右开始,我看着也能记起来当时发生了什么才留下了这个垃圾,
其实和这个挺像的:
村民笑传之往日之影CameraCollection病 #1 - XXX村民のBlog
https://blog.khboys.cn/archives/721/
语言,文本的零碎记录(比如聊天记录),比起这些实在的,不变的实体(文本在不同时期看,有不同感受,虽然字符串不变但是我甚至无法证明其是否来自自己;但是图像可以用更确实的像去描述,至少不会像文字一样在初步理解句意时就能形成大偏差;到了碎片,它们无足轻重,却是最实在的,就像说碳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前者是用碳造的东西,随时可能因为分子运动变形,后者与其说是碳原子,更像是废墟)
有点像“被摧毁的东西不会再次被摧毁”,
他们本身形态便是垃圾,于是其外形便不重要,这正是他们垃圾形态所给予的:无需保持垃圾形态因为只要不是原始的非垃圾形态就是垃圾形态。
好了空话说到这里,这些跟精神分析关系不大只是我自己试图去解释一下给自己圆一下面子(
(我去 仔细一想 这个说法有点意思)
垃圾是什么?
一张卫生纸,
它原本没有被使用的形态不是垃圾,
但是被使用后无论是什么形态都是垃圾;
这么看,垃圾比非垃圾要更稳定,
因为怎么形变都是垃圾,(抛开垃圾制成工艺品的)
但是非垃圾只需要“被使用”就不再是非垃圾。
神人村民 垃圾学
扣扣你的(指扣帽子)——关于对线的看法
网络对线骂战(排除过于模式化而缺少针对对方意义的祖宗保卫战之类的)本质上都是扣帽子
其实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你骂的那个人是你想象的对方,别人骂的你也是对方想象的你
顺便提一下,还有一种对错之争,抛开逻辑比较封闭严谨的,比如学术体系的对错讨论,大多都是围绕着,建立在道德,但道德自然不是谁都一样的,就连所谓公德在社会变迁下也会自然而然地流动变化,甚至与一些年前的观念完全相反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么看,就像两个精神病在兴奋地对话,在我们听起来毫无关系,一个说什么我爱玩O神一个说什么我想去满地拉石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不会从中得到某种快感,而是感到胸闷烦躁,但相对的,也会有不少人应该是能从这样的对线中去得到欲望的满足
就像我突然想到这个题目用一堆逗号和语法结构杂乱的句子堆砌出这段文字,应该就是我想要通过一种“啊我想的好几把透彻”的观点来帮我用“理性”来满足欲望
用精神分析更理论化的角度来看,那个被建构的随意的自我moi,说到底还是言说着/映射着大他者的欲望,我写下这个看法,但随即我也意识到这个看法是大他者之意,可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意识到“这一行为还是一样,在这套拉康精神分析体系里,这就是个套娃式的怀疑,这样的怀疑没有尽头,但是从怀疑带来的反思中能让自己意识到一些以前的观念有”必要“换一换了——包括刚才说的这一句。(大他者这个概念好像就是用某种辩证法确立出来的)
文科题不讲理,谁权威听谁的。(1)
文科题不讲理,谁权威听谁的。
像是数学,在一套相对来说很严密的体系里,没有“食人树,社交的手腕,暗黑心理学,人性的咪咪”;
像是语文主观题,从名字起就初见端倪了:都“主观”了,还能叫“题”(特指固定的考试评分体系下的题)吗?
与其说“洞见性”、“观察理解能力”的考察,不如说是“与出题人(答案制作者)的思路与语言表述的相对于出题者(答案制作者)的标准一致的程度”的高低的考察吧。
英语也是如此,老师会试图从理性角度/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认同答案,但是答案也是制作者的意思而非所谓理性道理,所以老师真挺难的,总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你们别瞎杠,你们的理算个集贸,谁权威谁就对”吧:那很绝望了。
当然,都是极端情况,不过理论上这个适用于几乎所有主观题,正所谓能指到达不了意义,只是在约定俗成的规范标准中答案刚好是那重叠部分罢了;
也不是说文科没有正常逻辑,之所以需要这逻辑,正是因为这是答案是从答案制作者的逻辑生出来的,一般而言,生成的东西大体是相似的,但是我觉得这应该绝对不是同心的。
其实数学等理科也是,在约定俗成的相对严密的封闭体系中,一切都很讲逻辑;那么假如有一天,数学大厦崩塌了, 现在的物理化学都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生成的,那时候一套更高级更新的体系出现了呢?
那也是一套公认的内部符号自洽的体系啊,而不是什么“主观题”。
简单来说就是,数学给你一套确切确实的相对闭合的符号体系,你在一个封闭图形中舞蹈,无论怎么跳都能在这个图形内找到那个点的位置信息;语文英语等,是在首尾不相连的开放图形里舞蹈,而目前考试只能把这个开放的图形当作封闭图形来批;
所以单论考试而言,文科就像那个自相矛盾的大他者一样应当,因为在形式上是开放却在应试上采用了相对封闭的评分标准。但不从考试视角来看,数学是最应当的那个,正是因为它的闭合体系,让人将其奉为真理。
在考试外,数学体系要比文科更暴力——以“绝对理性”的权威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