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看法(1)
价值和意义不是事物自带的属性,因此一切对话语、行为的“个人”道德评判都不严格成立;而“政治”/“集体”道德批判则能极佳地展现出非理性的欲望而非合理的道德标尺,并意图占据大他者的位置,将本应的辩证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有时候真看不懂一些方针做法,总觉得像是“政治领域的‘能跑就行’”(
总之,道德一定是相对的,但不意味着要走道德相对主义的思路(你要真走了那我这老老实人犬儒可就遭殃了2333):不是因为道德相对于所谓“人民利益”是可以稳定的(人民?主体在哪?谁能够描述人民的利益?不存在必然关系);而是相对于每个个体的道德而言,减少个体的痛苦(每个个体的道德是由社会文化建构中不断流动的)。作为以身入局的社会性人,我目前的建议是:辩证地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受着吧()
硬要说,我现在得出的结论是:道德完全就是社会(集体的社会化)建构的。出于道德,将道德充分内化于个体心理则是最道德\也是最符合社会目的的;然而这样理想化的内化几乎不可能。
也就是说,如果社会真的保障了道德的绝对位置,那么道德概念以及道德本身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道德概念不必要是因为所有人和所有行为都符合一个道德体系,只有实在界的大冲击才会破坏这一点--但刚才假定了社会真的保障了道德绝对位置的理想化;道德本身不必要,则是因为这样的假设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实现了,那么道德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吧(
从道德的形成过程(对其形成过程的推测)来看,它是个必然,但是不是理性的积极必然,而是消极的被动的必然。
再后来,有人在已有的一点道德基础上,“理性”提出道德律令,再加上权力机构的需要,道德似乎变成了积极主动的“需要”,却只用被动的片面反面例子(“没有道德人类就死翘翘了!/没有道德你还能咋样咋样吗?”)来可笑地“论证”。
从拉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关于“原初的道德”,我认为是象征界面对想象失效的可怜的总结,然而这总结也会不断推翻,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存在就意味着必然的困境,道德从中而生,但是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暂时代偿。
总而言之,现在所说的道德,既不全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全是社会建构的,但要把它的多面认识到。

爱发电

爱发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