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想了一整节晚课
前天晚上睡觉做梦
梦到一个陌生的公园
还有七区老家、外婆家
我就想
后两者还是确实存在而且我待过的地方
那前者呢?
那想必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凝缩移置吧
接着就想起弗洛伊德晚期认为的
“弗洛伊德后期认为,无意识就是只有事物表象没有词语表象的观念”
到了拉康的结构语言学那里
激进地讲
“前语言的图像语言”是在扯淡
之前我也见过这个说法
说婴儿刚出生能看到图像,前语言的图像应该是最早的语言
然而在拉康那里,象征化是后天的
也就是说前语言的图像是不可言说的、未经象征化的、没有语言关系结构的
(比如你给新生儿看鬼图,它根本不会因为鬼图里的鬼脸长得跟在旁边的你的脸不一样而吓哭)
可以说鬼图和美图之间没有差异
回到昨晚的晚课
我做了一个实验
看班级的公告板
它整体是红色的
有大外的logo
六个透明袋子能往里面放纸
我盯它一眼后立马闭眼回忆
回忆到极限了再睁眼对比
就会发现,尽管有大色块的区别,也仍然会出现完全记反的情况
由此得出:有意识注意到的部分(不是图片裁切的那种“部分”)才能相对准确的记忆
实验继续
板子下面水桶
以及班级门挡住的走廊的一小部分的反光
这俩让我想到一个问题
“有意识地注意到”的东西是以什么形式记忆的呢?
有一个水桶已经见底了,走廊的反光也是大色块的条状
水桶和走廊反光
再次闭眼,发现根本没法确定白色部分的量/占画面主体的多大比
但是睁眼再去看,还是能有那种“对,刚才看的就是它”的确信感觉
水桶尚有桶上的花纹作为被意识到的参考物
走廊那个可是真没有
那么“图像占多少”的印象便是脑里之前就有的
那有可能是“前语言的图像”记忆的吗?
我觉得不是
瘦高和矮胖都横切1/2
都能感觉出来
拆成线段,切一半也能感觉出来
然而切69%,91%,只能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整个过程中意识维度都在输入、理解图像
然而能被注意到的好像都是在回想时能通过语言描述的
比如:“比50%大,离100%很近”
再加上经典的视错觉<->和>-<更印证了这一点
我更偏向于“文生图”这个逻辑
三和书店。
三和的那个亮灯大字牌
我记得应该是隶书字体
因为我知道那种字体类型叫这个
那问三和门前的阶梯是哪一块掉了?
这玩意虽然我当时经常注意
但是从未记过它是哪块掉的
于是,目前得到的记忆过程就是
没什么必要的示意图belike
梦这东西真挺神秘的
做的时候迷迷糊糊的
醒来后就只剩一点印象了
虽然对现实也能怀疑真实性
但是现实再怎么朦胧也没有做梦那种溜大了的感觉
我对那场梦的回忆可能也是充满了后建构的

讨饭

爱发电

爱发电二维码

标签: none

说点啥

注意:已开启评论过滤器,无中文无法评论!
整合表情
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