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了,叽里咕噜在群里发一堆的整理 2025/7/20
(本文内容的万恶之源,说完就忍不住喷射起了能指):(我想起之前写的那个垃圾说法,一张纸用过了比用之前的状态更稳定。现在想到一个新的说法,或者说进一步的结构、理论化说法:首先,意义是被建构的,所以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在某种语境下、在某个参考系下展开的,大概也就是所谓的能指的滑移;所以我之前“垃圾”说法并不妥当,一团纸往阴暗卧室内的床头一放,和颓废驼背的侧方背影,简直就是艺术(雾)取个名叫《游于道观而思者》;既然如此,不应该叫垃圾,因为垃圾不等于无意义,但是延伸下去就会改写成“无意义状态是最稳定的”。人类建构起能指语言赋予意义前他们就存在,无关意义。)
好像弄清了一个事,先引进一个例子:
买个11451.4元的hifi设备,有人就要批评了:
“智商税,为了给谁炫耀买的,这么贵能听出什么区别?”
但是人家hifi老烧富哥就反驳:
“有钱,再说我给自己买的听,给谁炫耀了?”
于是这个事情就僵持住了,接下来的对话大概就是车轱辘话或者偏离原先话题了。
由此想到这个“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假如说买这个东西,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为了向朋友a炫耀”,这样的话,那些说着“成为你自己,活出真史的自我”的鸡汤也就有点用了;
那假如说买这个,根本没想着给谁炫耀,只是自己想用,难道就成trueman了吗?在精神分析上这么一看,还是楚门。
前面所说的给朋友a炫耀,不是和实在界的朋友a直连炫耀,而是给那个小他者朋友a炫耀。小他者背后的结构性大手子机构叫啥?:还是大他者;而“自己用”也是如此。
可以这样理解哈:某新生耳机厂商,看低价耳机市场都是9.9原道,于是它想到了什么资本做局,通过找托在知乎、贴吧、酷安、什么bbs发些“真实的”“个人主观体验”“非广告”的推荐帖,也不用太多,让人有个印象就好,然后再过一段时间重复类似过程,找好时机,可能效果比直接打直球广告要好;
这样的法子类似于什么短视频、大数据推送。以为能够自由选择,摆脱了传统大他者的化身使者,但实际上还是一样,只是话语变得支离破碎,更不易让人察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非广告形态让人不会直接怀疑(意识形态操纵大手子)。
再举个例子,刚才和现在我喋喋不休叽里咕噜说一堆,要是有谁说“啊这个XXX村民(我)太想被人认可了,叽里咕噜说一堆故作高深的玩意,一看就是个自卑自负的小登”,那我肯定会不满或反驳,那么注意到这里:为什么会不满?是不是因为这个描述对我而言是“不好”的,也就是说,就算我不表现出不满,装作不在乎,是不是也表明了:作为能指的“我”从一开始就是在他者的地方虚构的、建构的,(还是那个牢镜像阶段)简单来说就是,“我”是相对于“别人”来说的,我说“我”,就是站在他者的立场说的,这个地方、这个立场也就是语言、大他者所在。
个人理解,2025/07/20

爱发电

爱发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