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题不讲理,谁权威听谁的。(1)
文科题不讲理,谁权威听谁的。
像是数学,在一套相对来说很严密的体系里,没有“食人树,社交的手腕,暗黑心理学,人性的咪咪”;
像是语文主观题,从名字起就初见端倪了:都“主观”了,还能叫“题”(特指固定的考试评分体系下的题)吗?
与其说“洞见性”、“观察理解能力”的考察,不如说是“与出题人(答案制作者)的思路与语言表述的相对于出题者(答案制作者)的标准一致的程度”的高低的考察吧。
英语也是如此,老师会试图从理性角度/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认同答案,但是答案也是制作者的意思而非所谓理性道理,所以老师真挺难的,总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你们别瞎杠,你们的理算个集贸,谁权威谁就对”吧:那很绝望了。
当然,都是极端情况,不过理论上这个适用于几乎所有主观题,正所谓能指到达不了意义,只是在约定俗成的规范标准中答案刚好是那重叠部分罢了;
也不是说文科没有正常逻辑,之所以需要这逻辑,正是因为这是答案是从答案制作者的逻辑生出来的,一般而言,生成的东西大体是相似的,但是我觉得这应该绝对不是同心的。
其实数学等理科也是,在约定俗成的相对严密的封闭体系中,一切都很讲逻辑;那么假如有一天,数学大厦崩塌了, 现在的物理化学都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生成的,那时候一套更高级更新的体系出现了呢?
那也是一套公认的内部符号自洽的体系啊,而不是什么“主观题”。
简单来说就是,数学给你一套确切确实的相对闭合的符号体系,你在一个封闭图形中舞蹈,无论怎么跳都能在这个图形内找到那个点的位置信息;语文英语等,是在首尾不相连的开放图形里舞蹈,而目前考试只能把这个开放的图形当作封闭图形来批;
所以单论考试而言,文科就像那个自相矛盾的大他者一样应当,因为在形式上是开放却在应试上采用了相对封闭的评分标准。但不从考试视角来看,数学是最应当的那个,正是因为它的闭合体系,让人将其奉为真理。
在考试外,数学体系要比文科更暴力——以“绝对理性”的权威暴力。

爱发电

爱发电二维码